《愛的藝術》是影響我在愛情觀裡頭很重要的一本書
佛洛姆用很精準的社會心理學觀點,分析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愛
到底所謂的「真愛」,具備了哪些條件?我們又要如何提防假愛出現呢?
可以看看我的簡易版摘要,希望給你些靈感!
佛洛姆在《愛的藝術》精闢地提到,現代人把感情的焦點放在怎樣變得
「可愛」,好讓有識貨的人選擇你,墜入一個打破人際隔離的瘋狂當中。
但因為這樣的愛是匱乏的出發點,所以保持的時間自然不長,對自我的成長
也沒有什麼益處。
真正在關係能產生力量的,其實是「去愛」的過程,而所謂的「去愛」
是要學習的,所以我們若要認真地提升自己愛的能力,勢必要把愛當作藝術
來看待,精熟理論,不斷實踐才行!
「……成熟的愛是在保存自己的完整性、保存自己的個人性之條件下
結合。愛是人生命中一種積極主動的力量……」成熟的愛除了真誠與給予
兩個大原則外,還有四個因素是所有的愛都具有的:
1.照顧:
愛是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成長。
2.責任:
責任是一個完全自動的行為,它意指我對另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以及未表現出來
的需要之回應。周遭朋友的生命不僅是朋友的事,也是自己的事,簡單來講,
就是聖經中所謂的「愛人如己」的概念。
3.尊重:
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,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與發展。
我是按著他的原貌與他合一,並不是把他當作合我用的物品。所以,要能夠尊重,
自我必須要夠成熟與獨立,不需要靠控制與依賴他人來存活。古老的法國歌曲說道:
「愛是自由之子」,只有以心理上的自由為基礎,愛中的尊重才建立的起來。
4.了解:
如果不了解一個人,就無法尊重、照顧與承擔責任,愛若沒有以了解做導引,
就是盲目的;而了解若不以關懷為動機,則是空虛的。真正的了解必須設身處地,
穿透兩者的生命,來認識「人性的秘密」:在融合的行為中,我知道了你,
我知道了我自己,我知道了每一個人-而我彷彿又什麼都不知道,因為在
每次真實的了解中,我們對人性的秘密都會有更新,自然是充滿驚奇了。
「……愛的首要意義不是對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:它是一種態度,一種性格的
方向,這種態度決定了人對世界的關係,而不是指人對某個愛的『對象』的關係。
一個人如果只愛另外某一個人,對於其他人類同胞默不關心,則他的愛只是擴大
的自私而已……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,則我愛所有的人,我愛全世界,我愛生命。
如果我能夠對一個人說『我愛你』,則我必能夠說『在你之中我愛一切人,通過你,
我愛全世界,在你生命中我也愛我自己』……」這是我在書中最愛的一段話,
但這只是大方向跟出發點,不同的對象還是有不同形式的愛來區別。
1.兄弟愛:
最基本的愛,是一切愛的基礎。兄弟的意思是,對任何其他人類的責任、關懷、
尊重與瞭解,以及改善他人生活之希望,也就是聖經中的「愛鄰舍如同愛自己」
的含義。兄弟愛是建立在「我們都是一體」的前提,才分智慧跟知識的不同,
而要體會到這份一體性,我們必須要穿透到人性核心才能夠體會。如何穿透?
只要隨時對周遭的伸出幫助的手,或是要求別人幫助,你就可以慢慢看到「無助」
只是瞬間狀態,用自己的腳站立跟前進卻是永久性,大家共有的狀態。
2.母愛:
無條件的付出,作為一個超越者的愛,人小時候被人餵養,長大後就希望自己能
成為創造者,來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內涵。身為一個母親最大的愛即是,
他完全無條件地付出,並能夠忍受孩子的獨立與分離,並且即使分離之後,
仍舊充滿對孩子的愛。
3.情愛:
情愛是希望和另一個人完全融合,完全合為一體的慾望。所以他同時具有排他性
跟非普遍性,也因此最容易讓人搞錯。第一種是所謂爆炸速食型的墜入情網,但
因為這樣的愛缺乏了解與尊重,所以往往不長久,也就是在之後會提到的吸引力
模型當中,直接進入了吸引與誘惑的階段,這種愛往往不長久;第二種是佔有性
的依戀,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兩個「相愛」的人對於任何別的人都不再感到愛。
事實上他們的愛只是兩人份的自私,他們把一個人擴大為兩個人聯盟,用這種方
法來解決隔離與孤單的問題。但由於他們跟其他的人類隔離,他們之間仍無法體
會到人性的核心,所以他們互相仍是隔離的,而他們所體會到的結合僅是一種幻覺。
情愛的排他性,意義在於我只能完全而強烈的和一個人融合,只能把自己生命的
一切委身給一個人,只有在這種情況下,情愛才能排除第三者,而不是有了情愛
就忘了兄弟愛。
情愛,如果是愛,就得有一個先決條件。我的愛是從我生命本質裡抒發
出來,並且也從他或她的生命本質中去體驗他或她。在本質中,一切人類都是
同一的,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的一部分;我們是一。既然如此,則我們所愛的是誰,
並無不同。情愛本質上必須是出於意志的行為,是一種決心,要把我的生命完全
委身於另一個人的生命,婚姻就是奠基在此基礎之上。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,
成熟情愛的行為,光只有個人感情是不夠的,這當中還必須要有決心跟意志才行。
總結來說,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,不可重複的單元,所以情愛
只有某兩個人之間存在的高度個人因素當中,產生獨一無二的情感。而情愛又在
委身與決心的意志當中更加穩固。這有點深奧,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模型來說明,
但我們可以在往後的練習中慢慢體會。
4.自愛:
人們常常會鼓勵把愛分享給周遭人,但是卻把自愛視為自私。但是我們
所謂的自私,究竟是屬於自愛,還是正是因為他缺乏自愛?回歸聖經中所說:
「愛鄰人如同愛自己」,就意謂著尊重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及獨特性,意謂著對
自己的愛和了解,同對於他人的尊重、愛及了解是密不可分的。總括來說,
我們的情感和態度,並不只以他人為對象,我們自己也是自己的對象;對於他人
的態度和對自己的態度,根本不是互相對立的,而是連結一致的。
我們常常可以發現那些可以愛他人的人,對自己也俱有愛的態度。愛,
在原則上,就「對象」與自己之間而言是沒有區分的。因此,自愛就是對於
自己的生命、幸福、成長及自由之肯定,而這些源於自己的愛的能力,即照顧、
尊重、責任及了解。那自愛跟自私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呢?
自私的人,顯然排斥對他人的任何真誠關懷。他只關心他自己,一切是為了
自己,他不會因給予而快樂,只因獲取而快樂。他對外在世界的觀點只有:
他能取得什麼。對他人的需要,他缺乏興趣,對他人的尊嚴及人格,他缺乏尊重。
除了自己的利益他什麼都看不到,基本上他就是不能夠愛的。自私的人並非
對自己愛的太多,而是愛的太少;事實上,他恨自己。外表上他似乎對自己照顧
過分,實際上他只是徒勞無益的想掩蓋和補償他的失敗:他對於真正自己照顧與
關懷的失敗。自私的人確實不能夠愛別人,但是他們同樣不能夠愛自己。
缺乏自愛的另一個表徵則是「不自私」,「不自私」的人「自己不要求任何
東西」;「他只為別人而活」,他因認為自己不重要而自傲,然而,不論他如何不
自私,他還是不快樂,而且他跟最親密的人之間的關係總是不能令他滿意,
為此他也感到困惑。最嚴重的狀態,其實骨子裡他完全不能夠愛,不能夠享受
任何事物;對於生活的敵意滲透了他整個心靈,在他不自私的假面之後,掩藏著
難以捉摸但十分強烈的自我中心。總結來說,跟他接觸的每一個人,
真正感受到是對生命的敵意,而非表面付出的愛。
總之,如果你愛自己,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每一個人。當你愛他人少於
愛自己,你就不能真正愛自己,但如果你以同樣的愛去愛所有的人,包括你自己,
則你就愛他們如同一體,而這個人既是上帝又是人。這種愛是偉大而正直的。
最後,佛洛姆談到愛的實踐,就是認真和專注,有紀律的操練,才能真正在愛的能力上有所成長,我知道大師的文字摘要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,但你可以先學著感受,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發問,我會用你聽得懂的方式跟你解釋!